2025年7月10日,俄罗斯空天军接收了第二批苏-34“后卫”战斗轰炸机,但这仅仅是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残酷博弈的短暂喘息。27天后,一架涂装成沙漠黄的苏-34M却飞往了北非阿尔及利亚,揭示了这场“造飞机补窟窿”生死竞赛的残酷现实:卢布贬值、工人饭碗和北非油气,共同编织着俄罗斯军工的复杂图景。
自2022年“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军已损失至少37架苏-34,相当于两个航空团全军覆没——这仅仅是经开源情报组织Oryx照片和视频确认的数字,实际损失可能更高。2023年12月赫尔松一天内三机坠毁,2024年2月短短12天内更有10架俄军战机坠落,其中8架为苏-34,它们大多死于低空突防时遭遇便携式防空导弹或爱国者系统的精确打击。即使俄军后来改用70公里外的滑翔制导炸弹投弹,试图规避风险,但其电子战能力的不足依然是致命弱点,年初又有3架苏-34被爱国者击落。 新西伯利亚工厂正以8000名工人三班倒的强度日夜赶工,工厂经理瓦迪姆·巴杰哈形容其为“拼命压缩交付时间表”。2024年,工厂每月几乎都在交付新机,但即便如此,俄军仍然在“用生命填坑”。2024年俄军接收了34架苏-34,却损失了41架,净减少7架。国防部长绍伊古的催促更是如同催命符:“苏-34每天出动四五次,必须再快!”
展开剩余69%苏-34的战场价值毋庸置疑。其高达8吨的载弹量,远超苏-30SM的4吨,足以挂载FAB-1500甚至3吨重的“楼房毁灭者”FAB-3000滑翔炸弹。乌军士兵描述其威力:“混凝土工事像纸盒般碎裂,冲击波能震死地下室的人。” 2023年起,苏-34还兼容射程达2000公里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令乌军防不胜防。为了承受“匕首”导弹发射时巨大的气动应力,苏-34的挂点和火控系统都进行了专门强化。 然而,这种战场利器却在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殆尽。从出厂到被击落,最快仅需27天。
8月12日,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交付了最新一批苏-34,这批飞机完成所有工厂测试后直接飞往前线。苏-34可在复杂电磁环境和恶劣天气下昼夜执行远程精确打击任务,并兼顾空中侦察。 它能在昼夜条件下,在复杂电磁环境和恶劣天气中,精准打击地面、海上和空中目标,甚至能突破防空系统,摧毁高价值目标。其多功能性和强大的作战能力是无可替代的。然而,这种能力却无法弥补其在面对先进防空系统时的脆弱性。
阿尔及利亚的苏-34M订单,则更像是一剂苦涩的强心针。 这笔2016年就已谈妥的订单,最终以400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而因卢布贬值,俄军自用版的成本已压低至1000万美元以内。为了达成这笔交易,俄罗斯甚至破例向阿尔及利亚开放了雷达源代码,这种待遇通常只给予核心盟友。阿尔及利亚选择苏-34M,与其现有的苏-30MKA、苏-35和即将交付的苏-57战斗机体系高度整合有关。更换其他型号战机,例如中国的歼-10CE,则意味着重新采购导弹、重建维修线,这将耗费至少三年时间。面对摩洛哥的F-16V,阿尔及利亚等不起。 阿尔及利亚用液化天然气抵扣部分军购款,这体现了俄罗斯在美元封锁下,寻求替代支付方式的困境,也显示了“油气换装备”协议对于俄罗斯的战略意义。 阿尔及利亚获得的苏-34M,将使其具备打击地中海海峡的能力,其配备的Kh-59MK2巡航导弹射程达2500公里,这令西班牙对其飞地休达的安全忧心忡忡,也让俄罗斯媒体毫不掩饰地宣称,阿尔及利亚将因此获得“对欧洲北约目标实施报复”的能力。
生产线上,苏-34M的升级也在推进:换装苏-35同款AL-41F发动机,集成“产品305”远程导弹,加强电子对抗系统。 然而,前线反馈的核心问题——缺乏隐身能力——依然无解。 钛合金装甲包裹的座舱内,微型厕所和厨房是飞行员连续作战5小时的刚需,这些曾被西方嘲笑为“多余”的设计,如今却成为了飞行员生存的必要条件。 但这并不能改变苏-34在战场上的高风险性。 新西伯利亚工厂仍在马不停蹄地生产,但每一架苏-34,都如同走向战场的羔羊。 这背后,是俄罗斯在残酷现实面前无奈的挣扎。
"
发布于:四川省